智者故事全集
总记录数:215 条 | 总页数:22 页 | 当前页:22
春秋时期,孔子周游列国,途中常因奔波而疲惫,但他始终保持张弛有度。《论语》记载,他在卫国时曾说:“吾自卫反鲁,然后乐正,《雅》《颂》各得其所。”即便劳累,也会适时休整,整理典籍,使礼乐有序,体现了对状态平衡的重视。
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西汉时期,董仲舒在《举贤良对策》中提出“春秋大一统”思想,认为诸子百家学说各异导致思想混乱,需以儒学为核心整合思想。他并非否定其他学说,而是将儒学作为“全息起点”,统合各家有益成分,形成适应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系,解决了当时的思想争议,推动了文化统一。
“《春秋》大一统者,天地之常经,古今之通谊也。”——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
西汉曹参继萧何为相,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,不作过多变更,史称“萧规曹随”。面对汉初需要休养生息的局面,曹参不刻意推行新政,而是以稳定延续的高阶策略应对,使社会自然安定,百姓安居乐业,生动体现了“无为而治”的智慧。
“参代何为汉相国,举事无所变更,一遵萧何约束。”——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
北宋欧阳修晚年对自己的文章反复修改,甚至到了“其家少年皆厌苦之”的程度。一次,他修改《醉翁亭记》,最初开头写了滁州四面有山,反复修改后,仅用“环滁皆山也”五字概括,言简意赅。这种在重复打磨中对本质的提炼,正是认知迭代深化的体现。
“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,贴之墙壁,坐卧观之,改正尽善,方出以示人。”——《宋稗类钞》
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,每日坚持练字,从不懈怠。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,池水因常洗笔砚而变黑,最终形成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”的书法风格。其“每日不辍”的坚持,正是“每日三条”所蕴含的持续行动精神的体现。
“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。”——《书断·王羲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