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者故事全集
总记录数:217 条 | 总页数:22 页 | 当前页:21
唐代诗人王维善用逆向思维与独特句式表达意境,如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,以倒装式的画面铺陈,打破常规语序,却更生动地勾勒出山间夜景的清幽。这种对语言结构的巧妙运用,与“倒装关系”中多元表达的智慧相通。
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——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途中,多次遭遇外道与妖魔的干扰,他们伪装成善知识或信众,试图动摇其求法之心。但玄奘始终坚守初心,识破伪装,最终取回真经。其“辨伪存真”的坚定,为应对潜伏干扰提供了典范。
“宁向西天一步死,不向东土半步生。”——《大唐西域记》载玄奘语
晋代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,郡里派督邮来检查公务,县吏劝他穿戴整齐去迎接。陶渊明叹道:“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!”随后便解印辞官,回归田园,坚守自己的本心与气节,不愿为迎合他人而违背真我。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——《晋书·陶潜传》
东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,路过昌邑,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举荐的。夜里,王密怀揣十斤金子送给杨震,说“夜里没人知道”。杨震斥责道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你知,怎能说没人知道!”王密羞愧离去。杨震以自身言行坚守真诚正直,拒斥虚伪贿赂。
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!”——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
三国时期,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后逃亡,途中被吕伯奢收留。因怀疑吕家欲报官,曹操误杀其家人,后发现是误会,却仍说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,以虚伪的猜忌掩盖内心的慌乱,最终留下骂名。
“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注引《世语》
东汉范式与张劭为友,约定两年后范式拜访张劭家。两年后,张劭告知母亲准备迎接,母亲疑惑范式是否会来,张劭坚信其守信。范式果然如期而至,二人尽欢而别。范式以实际行动践行约定,体现了对承诺的责任与真诚。
“至其日,式果到,升堂拜饮,尽欢而别。”——《后汉书·范式传》
春秋战国时期,诸子百家争鸣,儒家主张“仁政”,法家强调“法治”,看似对立。后来荀子融合儒法思想,提出“礼法并施”,认为治理国家需仁义与法度结合,既重视道德教化,也不忽视法律约束,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智慧。
“治之经,礼与刑,君子以修百姓宁。”——《荀子·成相》
宋代文人欧阳修在滁州任太守时,常与百姓在琅琊山宴饮,“与滁人往游其间,日夕忘归”。他并非刻意设宴,而是融入当地生活场景,在自然相处中倾听民意、分享情怀,这种生活化的交流方式,让官民关系更融洽,也使当地文化氛围更浓厚。
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”——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孔子在教学中常用“举一反三”的方法,即通过一个案例让弟子理解同类道理。一次,子贡问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孔子答:“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。”随后进一步引导子贡从“贫”“富”的表现映射出修身的更高境界,正是通过映射法启发弟子触类旁通。
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三国时期,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,其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成为千古楷模。他在《出师表》中写道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”即便身居高位,仍坚守匡扶汉室的初心,其精神灵魂至今激励后人。
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