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者故事全集
总记录数:1163 条 | 总页数:117 页 | 当前页:116
三国时期,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后逃亡,途中被吕伯奢收留。因怀疑吕家欲报官,曹操误杀其家人,后发现是误会,却仍说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,以虚伪的猜忌掩盖内心的慌乱,最终留下骂名。
“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注引《世语》
东汉范式与张劭为友,约定两年后范式拜访张劭家。两年后,张劭告知母亲准备迎接,母亲疑惑范式是否会来,张劭坚信其守信。范式果然如期而至,二人尽欢而别。范式以实际行动践行约定,体现了对承诺的责任与真诚。
“至其日,式果到,升堂拜饮,尽欢而别。”——《后汉书·范式传》
春秋战国时期,诸子百家争鸣,儒家主张“仁政”,法家强调“法治”,看似对立。后来荀子融合儒法思想,提出“礼法并施”,认为治理国家需仁义与法度结合,既重视道德教化,也不忽视法律约束,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智慧。
“治之经,礼与刑,君子以修百姓宁。”——《荀子·成相》
宋代文人欧阳修在滁州任太守时,常与百姓在琅琊山宴饮,“与滁人往游其间,日夕忘归”。他并非刻意设宴,而是融入当地生活场景,在自然相处中倾听民意、分享情怀,这种生活化的交流方式,让官民关系更融洽,也使当地文化氛围更浓厚。
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”——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孔子在教学中常用“举一反三”的方法,即通过一个案例让弟子理解同类道理。一次,子贡问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孔子答:“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。”随后进一步引导子贡从“贫”“富”的表现映射出修身的更高境界,正是通过映射法启发弟子触类旁通。
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三国时期,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,其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成为千古楷模。他在《出师表》中写道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”即便身居高位,仍坚守匡扶汉室的初心,其精神灵魂至今激励后人。
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
战国时期,赵国蔺相如因“完璧归赵”拜为上卿,廉颇居功自傲,处处刁难,二人形成对立。后廉颇得知蔺相如以国家为重,不计个人恩怨,遂负荆请罪,二人终成刎颈之交,共同辅佐赵国强盛。此故事体现了从对立到统一的转化,核心在于找到共同目标(国家利益)。
“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”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春秋战国时期,诸子百家学说各异,相互辩驳,一度形成思想上的“内耗”。至汉武帝时,董仲舒提出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并非否定其他学说,而是以儒学为核心整合思想资源,形成适应时代的整体性认知,推动了文化的稳定传承与发展。
“推明孔氏,抑黜百家。”——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
春秋时期,孔子周游列国,途中常因奔波而疲惫,但他始终保持张弛有度。《论语》记载,他在卫国时曾说:“吾自卫反鲁,然后乐正,《雅》《颂》各得其所。”即便劳累,也会适时休整,整理典籍,使礼乐有序,体现了对状态平衡的重视。
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西汉时期,董仲舒在《举贤良对策》中提出“春秋大一统”思想,认为诸子百家学说各异导致思想混乱,需以儒学为核心整合思想。他并非否定其他学说,而是将儒学作为“全息起点”,统合各家有益成分,形成适应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系,解决了当时的思想争议,推动了文化统一。
“《春秋》大一统者,天地之常经,古今之通谊也。”——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