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智者故事全集

总记录数:217 条 | 总页数:22 页 | 当前页:10

[关于本源与转化映射的智慧] 唐代吴道子学画时,先临摹顾恺之等名家作品,后在洛阳天宫寺作画,将传统技法与自身感悟结合,创作出《地狱变相图》。其画作既保留传统绘画的精髓(如线条韵律),又融入新的表达(如情感张力),如同镜子般既映照本源又呈现新貌,体现了本源与转化的统一。 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寄妙理于豪放之外。”——苏轼评吴道子画
[关于自信与抗考验品质的智慧] 明代徐霞客一生游历考察,立志“达人所之未达,探人所之未知”。途中遇盗匪、陷绝境,甚至“双足俱废”,仍坚持撰写《徐霞客游记》。他以对探索事业的绝对自信,抵御了旅途的残酷考验,其精神体现了自信与坚韧的统一。 “志在四方,男子事也。”——徐霞客
[关于核心起点与协同有序的智慧] 战国时期,墨子以“兼爱非攻”为核心思想,其弟子遍布各地,皆以践行此思想为己任,形成“墨者行会”。即便面对诸侯纷争的混乱局面,墨者仍通过共同的信念组织行动,制止战争、帮助弱国,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有序的合力,体现了从核心起点出发实现协同有序的智慧。 “视人之国,若视其国;视人之家,若视其家;视人之身,若视其身。”——《墨子·兼爱中》
[关于核心锚定与脉络传承的智慧] 清代纪晓岚编纂《四库全书》时,对每部收录的典籍都标注唯一编号与来源,同时详细记录版本演变、注疏脉络。即便对内容进行整理修订,仍保留原始文献的核心观点,使典籍的核心价值与传承脉络清晰可溯,体现了锚定核心与延续脉络的统一。 “删其芜杂,存其菁华。”——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[关于顺缘而为与灵活适应的智慧] 东晋王羲之爱鹅,一日听闻山阴有老妪养一好鹅,便前往求购。老妪起初不愿,王羲之提出为其书写《道德经》换鹅,老妪应允。途中遇雨耽误行程,他便在附近客栈挥毫等待,最终顺利得鹅。其过程体现了随顺机缘、灵活应对的智慧。 “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。”——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
[关于批判非理性行为与价值表达的智慧]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,面对当时官场的结党营私、非理性争斗,他以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”的楹联明志,用直白的表达批判乱象,传递坚守正义的价值观,体现对非理性行为的明确态度与价值立场。 “天下之是非,自当听之天下。”——顾宪成
[关于高效利用与价值平衡的智慧] 宋代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载,汴河上的船夫善用“沙船”:船身设计兼顾载货量与航行阻力,既多装货物,又因流线型减少能耗,时人赞其“载百石如空舟,行千里似轻帆”。这种“用而不费”的智慧,体现了高效利用与资源消耗的平衡。 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——《论语·卫灵公》
[关于心念纯正与行为一致的智慧] 西汉董仲舒提出“正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。他在为官期间,始终以推行仁道为念,拒绝为私利钻营。一次,有人劝他利用职权为家族谋田产,他拒绝道:“道之所存,利禄可舍。”其言行一致,体现了心念纯正与行为坚守的统一。 “仁之法,在爱人,不在爱我;义之法,在正我,不在正人。”——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
[关于庞大存在与认知适配的智慧] 战国时期,庄子在《逍遥游》中描述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,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;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,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”。面对这种超常规尺度的存在,庄子不局限于常规认知,而是以“天之苍苍,其正色邪?其远而无所至极邪?”的追问,引导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,体现对庞大存在的认知适配。 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”——《庄子·逍遥游》
[关于环境变化与专注核心的智慧] 东汉末年,张仲景在战乱中行医,面对疫情频发、药材短缺的变化,他不被外界混乱干扰,始终专注于“辨证施治”的核心,结合实际调整药方,撰写《伤寒杂病论》。即便环境动荡,仍锚定治病救人的本质,避免因外界变化或次要事务分散精力。 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。”——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·序》